维多利亚老品牌vic3308(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花卉报】美丽中国离不开古建的传承与创新 第二届园林古建高峰论坛在湖南岳阳召开

发布时间:2018-06-01     来源:杭州园林网     作者:晁帆     字体大小:    

摘要: 5月16日,由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筑苑》理事会主办、维多利亚老品牌vic3308承办的“第二届园林古建高峰论坛”召开。

5月16日,由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筑苑》理事会主办、维多利亚老品牌vic3308承办的“第二届园林古建高峰论坛”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业界同仁齐聚湖南岳阳,围绕园林古建行业匠人精神的传承、新材料的应用、信息技术在古建传承与保护中的前景等,探讨如何以园林古建的传承与创新,助力建设生态宜居的人居环境和实现美丽中国梦。

传承匠人精神  匠人与匠心精神是成就经典的基石,但高速发展的新时代,为人们提供更多选择的同时,却使得匠人精神很大程度上成为稀缺品,园林古建行业亦如此。

中国的园林建筑历史悠久,已经形成一门独特的艺术,蕴含着博大精深的工艺技术,一亭一榭、一桥一廊无不精致,一窗一瓦、一墙一垣无不精巧。不管是雕梁画栋、丹楹刻桷,还是飞檐翘角、斑驳花窗,流传至今都是匠人们精雕细琢的作品,心血的结晶。

传承古建技艺,建设美丽中国,匠人和匠心精神不可或缺。“我们对古建文化和保护的执着研究,对建筑材料的不断改进与突破,都需要不断坚持和极致追求。”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路秉杰提出,与会嘉宾有从事古典建筑的设计与施工,有坚守建筑材料的研发和创新,兢兢业业数十载,都是我们行业的匠人。

住建部原总工程师姚兵以及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陆琦、唐孝祥等人都强调了匠人精神,他们指出,我国成千上万的建筑工人,都应以鲁班传人为自豪,今天的建筑匠人精神,就是鲁班精神的传承。姚兵鼓励与会代表坚持匠心,肩负使命。

积极应用新材料  传承是一个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过程,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对我国的园林和建筑行业来讲,跨界、穿越、混杂,应该是新常态。”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单德启提出,行业已经步入不创新就难以发展的阶段。会上大家说得最多的是两点:过量的建筑垃圾如何重新利用,及传统建筑材料的“硬伤”。

中科巨匠建筑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铁标展示了一组数字,对与会代表触动很大。他指出,我国每年产生的建筑垃圾总量超过10亿吨,99%以上只做了简单的填埋和露天堆放。建筑垃圾正以围城之势占用土地资源并侵害我们赖以生存的水资源,这都是急需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陈铁标和北京宝贵石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宝贵分享了自己的坚持和思考。“固体废弃物堆积,生态问题凸显,我们能把废料变成原料吗?”张宝贵多年来不断思考和求证,他以丢弃的固体废弃物为原料,摸索出一道工序成模的专利技术,在利用废弃物原料的同时,成就了装饰混凝土艺术。一度被称为“混凝土诗人”。

生活水平的提高,带动了人们对建筑的功能需求。传统民居建筑以木、砖、石为主要材料,以木构架为基础体系,虽然兼具环保、绿色、符合居民心理预期等优点,“但不可否认的是,其同样存在诸如空间布局、功能提供、密闭、保暖、采光等不能满足现代人需要等根本性缺陷。”山西华夏营造建筑有限公司董事长荀建提出,传统民居材料有待改进的方向。

“材料是肉体,设计是灵魂,没有灵魂的材料是行尸走肉。”陈铁标形象地解释了巨匠新材的无限可塑性和无限创意性,兼具生态和美学的优越性,可以实现科技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引入数字技术  古建保护对传统文化和工艺技术的传承已经不需要过多赘述,但过去的古建筑保护存在诸多弊端。如古建筑材料(木材、砖石)的先天性决定了部分建筑构件需要定期维修或更换。“每次修缮不可避免地造成建筑附属历史信息的损失,这是传统保护方法不可避免的缺陷。”北京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BIM中心主任曹闵提出,现代化的传承和保护手段亟待引入。

BIM(BuildingInfromationModeling)的概念在会上被引出,BIM是建筑信息模型,是以三维数字技术为基础,集成建筑工程项目各种相关信息的工程数据模型。“BIM的应用,是数字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直接体现。”曹闵说,它可以提前预演建设,提前发现问题并解决,提高效率和减少风险,对古建的传承与保护意义重大。

回顾中华传统建筑艺术的成长发展轨迹,不难发现“传承”、“创新”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传承就失去原真性,失去自身的特质,也就不称其为“中华传统建筑艺术”。没有变革、没有创新就失去活力,失去发展的时代精神,就没有今天和未来,美丽中国建设离不开古建的传承与创新。

Baidu
sogou